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在线留言
  • 传承百年风范,推进现代教育科学发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百廿校庆 > 母校叙忆

[母校叙忆

从志愿军到人民教师,余老师教我们两门书

作者: 阅读数: 1313 发布时间:2022-03-06
65届高中校友  陈奕良
1963年,金秋时节,我们高二学生在下乡帮助公社农民收割金黄稻谷回校后,在学校大礼堂又有另一场金灿灿的收获。
一天下午,大礼堂人头攒动,却一片寂静,唯见讲台上一位身材魁梧的老师,立如松坐如钟,声如春雷震天响。他正以亲身经历,声情并茂地演绎着抗美援朝血与火的故事。他就是永泰一中1945届校友、母校数学教师余则铎。
30年后的1992年是永泰一中90周年校庆,我在筹办《永泰一中校史展览馆》时,想到余老师的不凡经历,就登门拜访,并如获至宝般带回他抗美援朝的老照片、纪念证书证章和慰问品(展后完璧归赵)。睹物生情,这些珍贵物品使我心中再次翻腾起他30年前所讲述的故事。
2002年永泰一中迎来百年华诞,我在编辑《永泰一中百年校庆纪念册》时,再次邂逅余老师弥漫着战火硝烟的简历,心潮澎湃,便奋笔疾书把描绘余老师的句子“抗美援朝,炮火纷飞:维山守岗山立,则铎喊话铎鸣”与下一句组成对偶长句,写进我当时正在创作的《校友赋》中。百年校庆后,余老师见到我情不自禁说道:“奕良,你那诗句写得对,朝鲜战场确是炮声震耳欲聋,甚至伤亡惨烈。魏维山学长(永泰一中1936届校友,福建协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泌尿科主任医师,今年101岁)是志愿军医疗队的,打得再激烈,也要坚守岗位;我是志愿军英语翻译,即使炮声在头顶上轰响,也不能后退,要把正气、激情化为最大音响压倒敌人。”
 2012年9月,整体搬迁鲤渚新校区的两年后,母校调兵谴将编纂110周年校庆大型纪念册《奎塔洪钟,樟水逸韵》,我又躬逢其事。在该书《满园桃李飘香》栏目的初稿“余则铎名录”中,我目光与《余则铎校友在朝鲜战场防空洞留影》照片对接,思绪遥接千里,心底阵阵狂涛。
2021年12月11日,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我和同届高中同学檀学仁、檀季芬、杨爱娇再次拜望余则铎老师。和60年前在大礼堂作报告时的飒爽英姿相比,余老师已是94高龄的耋耄老人,但身材硬朗,精神矍铄,只是走路不大灵便。我说2022年母校将举办120周年校庆,请您老校友、老教师提供一些校史资料和个人抗美援朝物件。余老师侃侃而谈,回顾了不少母校往事。当谈锋转到抗美援朝话题时,他更是情绪激动。在一旁的张师娘也配合默契,立马上楼端来盒子,如数家珍似地把纪念品、老照片摆满桌面。余老师就此打开话匣子,绘声绘色地重复着在大礼堂讲述过的故事。







△再次聆听余老师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60年来,我们对余老师的故事百听不厌,常听常新,以至于如今回想起来就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一幕一幕地涌现: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全国上下都在宣传保家卫国,征集志愿军奔赴前线。1951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号召会英语的人去朝鲜当翻译。余则铎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对于应征的事情,他父亲没有阻拦。祖母问他朝鲜在哪里?他骗她说“朝鲜离福州很近”,祖母知道福州在哪里,就说“那好吧,那好吧!”于是正在福州读大学的余则铎和许多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一样,毅然应征入伍。
从福州出发,到达北京后,余则铎被安排在了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从事英语翻译工作。1951年底,应前线的需求,余则铎乘坐火车奔赴朝鲜战场,就此开启了他的抗美援朝之旅。
余则铎和福建协和大学的三个同学从北京先到安东,在安东逗留了几天后就坐汽车到前线去。他的入朝之路走得非常艰难,敌人随时可能空袭,志愿军只能选择和猫头鹰一样“日伏夜行”:白天隐蔽睡觉,到了晚上再摸黑行军。晚上如果有飞机来,防空哨就鸣枪,枪一鸣,汽车就关掉车灯继续走。飞机走了以后,防空哨又放枪,汽车灯又打开。这样行军,开灯的时候就得走得很快了。
入朝后,余则铎被分配在第19兵团第64军政治部对敌工作科做翻译。除了审问俘虏和对敌宣传外,在前方战事吃紧的时候,余则铎的工作更多地向前沿阵地倾斜。因为条件有限,他工作时只能用最“土”的办法,手拿大喇叭向对面阵地的敌人喊话。
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生死仅在一瞬间。1952年的一天,敌军4架飞机空袭了64军军部,在那场轰炸中,他所在的军部伤亡重大,四五十人的军部,牺牲了近20人。余则铎记得一个保卫科科长被炸了。科长和他住在一起,科长在下面马路边,他在上面一点,炸弹片碰到他眉骨。他清醒地看到,科长在自己面前牺牲了。
 
△余则铎老师在朝鲜战场留影
当年战场上惨烈场面,余则铎见得太多了。时间仿佛早已抚平一切,但他身上至今犹在的伤痕,记录着那一个个瞬间。余则铎说,那是他这辈子最难忘的日子,有着道不尽的艰苦。比如,受冻挨饿是常有的事情。有一次,一位战士把豆腐扔给另一位战士,摔到地上并没有变形,可见天气有多冷。为了躲避敌机空袭,战士们的营地很多都是依山而建,没有地方住,就住防空洞,有时还住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面。不但洗脸困难,就连喝热水都有困难。
虽然条件艰苦,但战士们的斗志从未减弱。在朝鲜战场两年多的时间,余则铎亲历了无数次战火洗礼,他始终都坚定着革命军人的理想信念,无惧生死,保家卫国!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余则铎仍然不忘学习。战争期间,他不仅自学了俄语,还自学了朝鲜语,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所珍藏的北朝鲜币就是当地老百姓赠送的。直至今天,他还能够用朝鲜语哼唱出朝鲜群众歌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歌曲。







△朝鲜老百姓赠送的北朝鲜纸币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双方签署停战协议。当天下午,余则铎随部回国,并服从国家的安排,在辽宁省凤城县解放军炮兵学院从事教员工作。
如果说,这血火洗礼,生死历练是余则铎老师特别定制的一本书,那么在封面就应该用厚重而刚健的颜楷写上“革命传统教育”。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全国通用课文;余则铎老师《革命传统教育》,则是弥足珍贵的乡土教材。几十年来,我们都是忠实的读者,把志愿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融化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去。

余则铎老师教给我们的第二本书,是他所执教的高三《解析几何》。1964年秋季,我们升到高中三年级,课程增设一门《解析几何》,无巧不成书,课任教师正是一年前为我们讲解《革命传统教育》的余则铎老师。
1964届高中学长陈重庆,最近为纪念母校建校120周年撰写了《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0年代永泰一中教师群像谱》一文,让许多校友激动不已,甚至有校友也挑灯挥毫,朝花夕拾。
陈重庆学兄浓墨重彩礼赞了1964届高三的教学团队,其中对《解析几何》余则铎老师更是赞誉有加。
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也是学生的幸运。1964年秋,上届高三教学团队集体“空降”到我们这届高三:政治范国宋、语文陈春山、代数兼解几余则铎、立几张基源、历史林振灼、俄语薛志澄、物理林贤培、化学吴龙娇(女)。真是名师荟萃,阵容强大。那一年师生相处、教学交融的经历,我们对余则铎老师课堂教学的感受完全如同今天陈重庆学长的相关描述。余老师的“三不”(无书不进教室,讲话不坐教室,堂练不离教室)课规犹如秋霜般凌厉,谁见谁怕。一位同学曾忘带书本上课,就被余老师“请”回家去拿。他课堂语言幽默风趣,有时看似板着脸孔说话,却引起哄堂大笑,而他自己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这时候教室里似乎荡漾着一阵春风。他教学设计严谨,一环扣一环,课堂惜时如金,绝无多余的话;但当学生有所不解并举手示意时,他可以毫不吝啬腾出些许时间“回放”刚才的话题。
教师本色是军人。余则铎老师秉持军人作风,在教学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他注重教研,笔耕不辍。1965年,他的教研文章《培养学生复数运算技能的点滴体会》发表于《数学通报》。后来,他凭借着他优秀的教学教研双重能力,获得了各项荣誉称号,成为了中学高级教师。
1965年高考,我们取得学校1959年首届高考以来最优秀的成绩,被省教育厅誉为“后起之秀”,闽侯专署拨专款奖励建盖实验楼(今称“红楼”),应该说是这得益于本届高三教学团队,其间自然少不了属于余则铎老师的那一份辛劳和奉献。
有句名言说:最充实的人生,是不断把句号变成逗号;最绚丽的人生,是不断把逗号变成感叹号。余则铎老师教好两门书的真实故事,启迪我们要走好这样既充实又绚丽的人生。
 

上一篇: 回眸风雨中

下一篇: 返回列表